米兰
田纳西作家、读者和路人的社区

一个深思熟虑的生活

亨利·梭罗历险记,迈克尔·西姆斯沿着自我发现的道路走向瓦尔登湖

自从第一次相遇以来的几十年里《瓦尔登湖》在我快30岁的时候,我常常把梭罗看作文学、博物学或公民自由领域的大胡子圣人,”迈克尔·西姆斯写道。“我很少见过这个笨拙的年轻人,他喜欢唱歌,经营一所私立学校,把工程技术应用到铅笔生意上,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孩子们制作爆米花,表演魔术,面对自己的疾病和亲人的死亡,试图在纽约市做一名自由撰稿人。”西姆斯认为,由于梭罗的作品对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和民权运动的持久影响,梭罗长久以来一直被误解,被塑造成了大理石。在亨利·梭罗历险记在书中,西姆斯删去了“大胡子圣人”的描写,并描绘了亨利的肖像——一个从天真成长为经验丰富的年轻人,成为了一个打破传统的人,他的怪癖塑造了美国文学和美国人的身份。

西姆斯以一幅引人注目的图画开始了对梭罗早年生活的清晰易懂的描述,这幅图画来自索菲亚·霍桑(是的,霍桑的妻子)的通信霍桑):1842年12月的康科德河滑冰派对,美国浪漫主义的三位主要声音——梭罗、纳撒尼尔·霍桑和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在那里相遇,一起玩了一个下午的溜冰。审视这些不苟言笑的文坛雄狮,我们往往不会想象他们离开昏暗的写字台;当然,我们没有看到他们在结冰的河流上嬉戏——爱默生“认真地”滑冰,霍桑“盛大地”滑冰,梭罗在索菲亚·霍桑所描述的“酒神之舞和酒神之跳”中疯狂地移动。这位伟人在游戏中的形象被恰当地描述为“狂喜和异教”,这启发了西姆斯对梭罗性格形成时期令人耳目一新的描述。“我不想为梭罗鼓掌,”西姆斯写道。“我想找到亨利。”

西姆斯最近的书是颇受赞誉夏洛的网的故事这本书讲述了E.B.怀特性格形成的岁月,同样通俗易懂。将同样的方法应用于亨利·梭罗历险记在书中,西姆斯刻意把重点放在梭罗十几岁到二十岁出头的时期,结尾描述了梭罗对《瓦尔登湖》以及它对梭罗的生活和声誉的影响,他的作品的影响的总结(包括莫罕达斯·甘地和马丁·路德·金对他的影响),以及他最后几年和最后日子的简短叙述。

因此,我们开始认识“亨利”,西姆斯这样称呼他,当时他还是哈佛的学生,“勉强被录取”。我们看到他与母亲的关系异常亲密。母亲是一个典型的新英格兰人,说话直率,反对奴隶制,“对傻瓜没有耐心”,但“倾向于纵容她早熟但难相处的小儿子”。西姆斯的叙述中充满了迷人的时代细节,比如哈佛学生在剑桥大学寒冷的冬天使用在炉边加热的炮弹,然后放入靠近床边的铸铁煎锅中,作为宿舍里的临时散热器,或者亨利对研制令人满意的铅复合材料的贡献,帮助他父亲刚刚开始的铅笔制造企业取得了成功。

更重要的是,西姆斯叙述了奇怪的习惯的发展,这些习惯在当时似乎只是古怪的行为,但却揭示了自由思想哲学的初生雏形《瓦尔登湖》以及《论公民不服从》(On Civil Disobedience):梭罗喜欢在树林中漫步,而不是去教堂;他对19世纪以前居住在新罕布什尔州的美国土著部落的强烈好奇心;他对康科德的爱——它的森林,它的河流和它的人民。

西姆斯还解决了一些有关梭罗性格和个人历史的误解和不准确的地方。休闲的崇拜者《瓦尔登湖》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梭罗在瓦尔登湖的逗留并不是完全退隐到禁欲的孤独中,而是一种更自发的活动,包括朋友的频繁拜访和定期进城。他在狱中并没有写《论公民不服从》,他的人头税也不是由爱默生支付的,而是应梭罗母亲的要求,由一位姑姑支付的。

虽然亨利确实因为体罚的管理问题而辞去了教学工作,但他并没有因为拒绝鞭打学生而被解雇;恰恰相反,他突然辞职了,显然是在鞭打了一个名叫丹尼尔·波特的十岁男孩后,感到非常懊悔。西姆斯写道:“尽管最后他陷入了一场自相矛盾的暴力冲突中,亨利——总是一个理性化的大师——设法告诉自己,否则他会坚持自己的原则,放弃体罚。也许他也窥视了未来,看到了一个清醒的形象:自己是社区的仆人,被固定收入所困,而不是他的梦想工作——牛虻。”亨利离开中心文法学校并不是他最后一次尝试教学:在他深爱的哥哥约翰的帮助下,梭罗在19世纪30年代后期开办了自己的学校——一所没有那么令人生畏的学校,课程更广泛,包括定期到附近的森林进行实地考察。

西姆斯还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梭罗最亲密的关系——与他那注定要灭亡的哥哥约翰;埃伦·休厄尔,这位年轻女子拒绝了梭罗两兄弟的求婚,大概是因为他们家境不佳;最重要的是,梭罗伟大的导师和灵感来源爱默生。当然,是爱默生第一个恳求梭罗把他的自然探险记录下来,是爱默生把他介绍给霍桑和布朗森·奥尔科特以及康科德和剑桥内外的新英格兰知识分子,是爱默生提供了数小时的谈话和辩论,使梭罗对美国先验主义的独特观点得到了打磨。

这些生动、亲密的场景和轶事,以令人耳目一新的非正式和通俗易懂的散文形式呈现,揭示了美国人所写的一些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散文作品背后的真实故事。就像梭罗自己的作品一样,亨利·梭罗历险记对于那些“听到不同的鼓点”的读者来说,这是一个生动而有价值的“刻意”生活模式。

标记: